工程学-学所长林超工程模型心得整理笔记(四)

文章目录

工程学

工程学是个非常庞杂的学科,今天我们只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皮毛的东西、粗浅的原理,但是我觉得它可以用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重要的问题。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遇到大多数的事情,都是知而不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所以我们常说知易行难,其实这里面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些东西是应该知道的却不知道,这里面可能就包含了一些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如果说:艺术的核心是表达,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工程的核心就是实现。工程学其实是一个很广义的概括,它的细分学科非常多,
比如有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医药工程、化学工程、分子工程、土木工程、电子工程、工业工程、森林工程等很多个领域。
所以今天我们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专业都讲一遍。

这节课的策略,是提炼它们共通的一些重要方法论。我相信掌握这些方法论,是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非常棒的指导作用。
这些方法论一共五点——行胜于言、分解结构、量化、列清单和取舍。

1.行胜于言
两种思维
工程师思维(形胜于言)
我发现我认识的典型工程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行胜于言,行胜于断。

什么是行胜于断?
他们通常不太喜欢给一个事情的大方向做判断,更希望接手了一个东西就开始做,而且他们更享受的是精确的完成,而不是模糊的待定。
当遇到一个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不是去沟通求助,而是自己钻研,看怎么动手解决,能动手就不动口。

你会发现工程思维,通常是在那个不确定性的坐标轴里面,更加倾向于去抓住了一些确定性更高的东西,而不喜欢跟那些不确定性高的东西打交道。
比如判断未来的大趋势;通过概率测算打赢德州扑克;赌一只股票能不能大涨,这方面的东西他们不喜欢干;
他们喜欢干一件事情就有一件事情的回报,这种行为特征有点像搬砖。

投资人思维
这方面,投资人思维就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他们通常喜欢把自己置身一个不确定性很高的环境里面,去做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
这种思维可以称之为风口思维——他们不是拿到一个东西马上就开始干,而是要花很多的时间找到一个大方向,等到对的时机、对的标的出现,再一次性投入。
这个思维的模式有点像冲浪,它和登山就有重要的差别,
浪需要等,但是山永远在哪里。

搬砖思维——对战术上正确的重视远胜于对战略上正确的重视。
他们相信,事情是由量变逐渐积累成质变。

风口思维——对战略上正确的重视远胜于对战术上正确的重视。
他们相信不是每件事情都会产生质变,所以寻找那些能发生质变的地方,比积累量变更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信奉搬砖思维的人,其实更加容易把日子过好,因为他们一直在沉迷于交付产出,而能够产出,其实就是1。
如果没有1,即便是你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方向,后面带了很多个0,其结果也还是0。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万物皆从搬砖起。耐心搬砖的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习得的能力。

不过,我们内心深处对搬砖最抵触的地方还是它的枯燥性。很多人其实都很好奇,你说那些
能长期坚持枯燥搬砖生活的人,他们的快感到底在哪里?

这里我要跨界到生物学来解释这个问题。
人类快乐通常是因为分泌三种神经递质时产生的快感,分别是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这三种神经递质在生理学课会详细讲解。

快乐的两种类型(多巴胺型、内啡肽型)
我们先对比一下多巴胺型快乐和内啡肽型快乐。

内啡肽型快乐
简单来说,多巴胺型快乐是先甜后苦,也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快乐类型。
内啡肽型快乐是先苦后甜,它相对小众。而枯燥的搬砖得到的快感,恰恰是那种比较小众的内啡肽型快感。
比如像肝游戏(种菜、钓鱼),一直重复但是不断积累
内啡肽是在身体和精神遭受痛苦之后,身体分泌的一种多肽化合物。它的作用是镇定和平静。
相比多巴胺,内啡肽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更持久。而且,除了镇痛和调节情绪之外,它还能够促进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增强免疫力。
它是我们身体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几率的一种机制。

你想想,在远古时代,人类很可能需要长途奔跑去追逐猎物,而这种追逐通常未必会有收获。
如果我们要再吃到猎物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快乐,那么很多人类可能就根本没有办法坚持到那一刻。
因为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漫长和痛苦,所以身体演化出了一种奖励机制,让你即便一无所获,但是只要经历了长时间的奔跑,仍然可以感觉到平静和愉悦。

所以通常我们在器械运动、长跑,或者完成一项工作和学习任务时,都会分泌内啡肽,这里面尤其是长跑的刺激最为明显。
这样你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长跑上瘾。

还有一种情况,大声喊叫或唱歌后,同样会分泌内啡肽,它也会排解压力。
所以你看从这个角度,那些麦霸也很好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奉搬砖生活的人,其实也就形成了一种对完成任务上瘾的生活循环。
因为每次搬完一块砖,身体就会分泌内啡肽,所以久而久之,内啡肽也是可以上瘾。

而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这种快乐,是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的多巴胺型快乐其实是相反的。

多巴胺型快乐
多巴胺,它会正向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所以多巴胺型快乐会让人更兴奋,血管扩张、心跳加速。
不过,通常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多巴胺消散时,人便会感觉到相对的失落和压抑,所以会不自觉想要去寻找下一次类似的刺激。
比如吃了还想吃,王者打了还想打,笔记整理了一篇还想再整理一篇~
但是相对于内啡肽,多巴胺对人体的快感刺激是更明显的,感受更强烈。
所以通常享乐型快乐大多都是多巴胺型,比如刷抖音、吃甜品、谈恋爱、抽烟、喝酒、购物、打游戏、刷剧、逛夜店等等。

多巴胺型快乐之所以是人类快乐的主流,其实符合经济学、热力学、概率学、社会学等一大堆学科的理论。
如果说回上面远古时代的例子,它就是在人类捕获到猎物、烹饪进食之后能产生的那种快乐。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其实多巴胺型快乐和内啡肽型快乐之间配合非常好,因为人类并不经常能够找到好的食物,
所以即便是对多巴胺型快乐上瘾,如果要满足这种快乐,也要等很长时间;

而与之相对的内啡肽型快乐反而更易得,所以就会形成了一连串的内啡肽型快乐,会带来一次多巴胺型大快乐的良性循环。
人生的小高潮与大高潮
但是问题到了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更加充裕,我们想要得到多巴胺型快乐就变得极度容易,这就会彻底打破原始循环。
由于大的刺激唾手可得,就使得普通人根本无法抵御进入多巴胺型快乐的循环。

长期沉迷多巴胺型快乐而忽视内啡肽的后果:
我们的免疫力和身体自我修复能力会开始下降,从而有可能进入长期亚健康状态。
而这又会进一步促使我们更加容易进入愤怒和抑郁的情绪,而去寻求更多的多巴胺型快乐来缓解压力。

所以了解了这两种快乐的道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健康愉悦生活的真正公式。

健康愉悦生活公式
日常工作通过搬砖获得内啡肽型快乐,而达到了成果就可以允许自己激发一些多巴胺型快乐来奖励自己。
比如当你完成一个任务时,可以适当地放空一下,享受那种身体分泌的内啡肽带来的平静感;
而当你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时,你可以给自己一个真正的奖励。
比如你可以好好吃一顿/打一天的游戏/刷一天的剧,反正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彻底放松,但是不完成目标就不能得到这个奖励,必须忍着。
这个过程就非常类似远古人类的快感模式。
(这种阶段性放松模式,有待观察,未必正确)

工程分解结构

工程学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工程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分解这个技能可以说是工程学的精髓所在,就是工程师喜欢把任何复杂的事情都拆分成易于操作的简单模块,然后一个一个搞定。

工程师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承受不了的成本。
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
再难的问题理论上只要把它拆分拆分再拆分,分解到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够上手动手的那个动作,然后就这么一做,实际上就能够实现从想到做的切换了。

工程分解举例
例一 收拾房间

比如叫你收拾一个8万年都没收拾过的、乱成一锅粥的房子,千头万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此时工程分解结构的逻辑就会告诉你,可以从低头捡起手边的第1片垃圾开始入手。

例二 造火箭
假设让你去造一艘火箭,这个问题够工程学,想想都觉得很难了,比登天还难(造火箭就是让你去登天)。
一部分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哇靠,这太难了,根本无从入手”,所以他会倾向于直接放弃。

我们看看掌握了工程学思维的人应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火箭尽管无比复杂,但它也是由 N 个部分构成的,
只要先找到第一个部分,把它搞定,
再找到第二个部分,把它搞定,
再找到下一个……
以此类推,假设给你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你总能够拼凑出一个火箭,至于这个火箭能不能飞,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我们把它搞定了。

所以,只要给你无限多的资源和无限的时间,任何一个人慢慢地一块一块地搞,理论上来讲,他都是有可能造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复杂的机器的。
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工程分解结构,包含几个重要的部分。
第一步,我们要看全局。
首先,一艘火箭到底长什么样,我们得知道,我们需要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分析,可能把它分成1,2,3,4,5……15这么多的部分。
实际上这张图简化一共列了 15 个部分,火箭肯定不止有这么多的部分,我们粗略的规划一下,假设它就只有 15 个部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部分里面,找到我们能入手的部分。
所以第二步就是找聚焦,我们要先聚焦其中的一个部分。
例如,假设我们先聚焦第 15 个部分——助推器发动机。

聚焦能力

一旦我们聚焦了局部,其他的 99% 还没有完成的事情,在我们大脑里面,就应该立即消失。
这种能力就叫做专注聚焦的能力。这项能力可以说是工程分解结构的孪生能力。
如果没有分解,就无从聚焦,但如果没有聚焦,分解了也没有意义。

关于聚焦的价值,已经有很多牛人说过,
在投资圈里面有个传说,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第一次见面时,比尔盖茨的爸爸就问了两个人一个问题——
人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然后两个人居然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答案——Focus(聚焦)
这个传言从哪里来的无从考证,但这两个人的确在专注这件事情上,是做得非常好的。

乔丹(Michael Jordan),有一句流传非常广的名言:
Focus like a laser, not a flash light.
要像激光一样专注,而不是像手电筒一样。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手电筒它随着距离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分散,很难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但激光却可以因为聚焦而传播很长的距离,而且无比的强大。

培养聚焦能力
我们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
如何培养像激光一样的专注力呢?
我们大脑神经元里面有一种叫做髓鞘的物质,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脑科学课里面详细讲解,总之聚焦能力就是工程分解结构的精髓所在。

髓鞘

不管万里长城有多长,其实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垒起来的。
无论任何时候,你面对的都不是一座长城,而是眼前的这块砖;
你要造的不是一个大的火箭,而永远是它的某一个零件。

全局-聚焦
下面我们再继续深入一下。
当我们聚焦到发动机时,就会发现它其实也可以继续分解下去,所以我们可以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第一步看全局,第二步分解并且聚焦,不断重复。

比如发动机的全局是什么?

在这个全局里面,我们找到了一个局部,比如点火装饰,进行再分解。
按照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可以无限分解下去,直到找到可以上手去干的那个部分。
其实你看工程分解结构就这么简单,分解分解再分解,直到找到抓手把它抓住,一旦动手那一瞬间,你就从“想/知”,切换到了“做”。

所谓万事开头难,其实从整体来看,一个事情不管有多难,最大的挑战都是最开始时,
比如你要写一篇论文,做一个计划书,或者动手整理自己的简历。

至于怎么从“想”切换到“做”这个状态,脑科学里面有非常清晰的解释,其原理简单来说,
你从激活一个脑区,要跨越到激活另外一个脑区,而要激活另外一个脑区时,通常都是从激活脑区最边缘的神经元开始,逐层深入,最后达到唤醒整个新脑区的效果。
这就是状态切换的基本的逻辑。

找抓手爬梯子
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如何从想到做也有些成熟方法论,行业黑话叫做找抓手爬梯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
这两句话的含义非常相似。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画一个比较形象的图。

找抓手爬梯子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其实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
第一个部分就是让你先做容易上手的、看得见抓得住的东西。也就是抓手和作于易;
第二个部分是让你不断向上,去抓下一个抓手,以达到不断攀爬的目的。也就是难事和梯子。
所以工程分解结构真正的含义是让我们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从知到行五阶段
接下来我们再细化一点,可以从知到行这个过程分成5个阶段来执行。

1.设定大目标,看全局
这个部分我们关键要看的是可能性。
上面是火箭的例子,这里再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假如我要让你
掌握一门从来没有掌握过的学科知识,你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一步其实就是要找到这门学科里面最权威的经典入门教程,然后读目录、建框架。

如何读目录呢?
分两步走,
1.【理清概念】抓住哪些完全看不懂的概念,一个一个查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2.【理清联系】通过搞懂概念,进一步搞明白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比如以脑科学为例,假如你看到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杏仁体这些概念,
除了搞懂它们各自扮演什么功能之外,关键还要知道在大脑里面,这些模块它各自长在什么位置,谁在上面,谁是谁的子集。
寻找联系时,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所以看全局这件事情,有时比我们想象要花更多的时间。

2.分解
大概要分几步达到大目标?

3.再分解
一个月要做什么?

★4.todo list
一周内要做什么?

★5.时间表
比如一天内能做什么事情。

层层分解下去,分解到最后可能是分解到接下来几个小时要做什么事情,此时其实你就无限接近执行了。

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打过交道的人其实就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想的比较多,做的比较少,这类人更喜欢去看全局,但总是不能够跨过这个分解的步骤。
第二类是做的比较多,想的比较少,他们很擅长分解,但是有时埋头苦干,从来不抬头看天。
所以真正知行合一,要把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

今天讲的工程学原理,所以我们更加聚焦分解这件事情。
在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另外一个武器——量化。

量化

Quantification
关键在于应该计算什么,而不是执着于计算结果
量化这个词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它非常的简单,任何读过中学的人都能够掌握量化思维,只要懂得加减乘除,就可以运用量化这个工具。
面试题
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熟练使用量化思维,通常用来区分一个人他是不是高手的标准。
比如类似高盛、摩根这样的大投行,或者微软、谷歌、字节跳动、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面试题里面经常会有类似的问题:
万里长城有多重?
塞满房间需要多少个网球?
上海有多少家健身房?
北京有多少个下水道井盖?
如何知道开一家奶茶店是否挣钱?
……
这些问题的本质,并不是真正让你去算万里长城有多重,或者井盖有多少个,而是考察你能不能够有条理地对现实生活进行量化模型思考。
这个事情听起来很抽象很难,实际上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掌握其中的窍门。

如何对一个东西进行量化思考?
如果你去读一些市面上的面试题宝典,就会发现很多分析,比如教你怎么一步步算,一篇篇长篇大论的东西。
实际上,这些具体的计算过程都不重要,这里我直接给大家一个万能钥匙。

面试时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急去回答,而是开始进行工程分解结构。
任何一个复杂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无限的拆分。

在这个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分解的目的是什么呢?
——找到我们最容易把握的那些抓手,抓住它爬梯子。
所以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
比如算房间里面能装多少个网球,首先我们假设房间长宽高是多少,因为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变量。

比如要你去算万里长城有多重,首先不要想多难算,而是我们首先知道万里长城的一个变量是什么?
是长度。我先假设它有 1000 公里或者 2000 公里,具体答案无所谓。
tip:长城真实长度2万多千米(具体答案无所谓)
因为首先假设一个我马上能想到的变量,这就是一切工程分解结构的起点。
延伸:关于人的成长,你能首先想到哪些变量呢?

假设完之后干什么呢?
推演剩下变量(Elaborate),推演的过程往往需要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所以把一个变量变成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故事,随着线索找到更多的变量,就是我们解题的好方法。

判断奶茶店是否赚钱
假设现在要让你去推测开一家奶茶店是否赚钱,我们就可以用三步走的方法,逐渐把这个模型建出来。
1.找到最容易想到的变量。
2.通过叙事的方法,找到更多的变量(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3.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对他们进行计算。

我们来更详细看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步,找到最容易想到的变量。
比如你马上可以想到开奶茶店哪些变量?
成本,奶茶店肯定得有房租、请员工,每天经营还要付水电费;
收益,至少一杯奶茶要卖多少钱。
房租、人工、水电、售价这四个变量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从这些简单的变量作为抓手,去思考开奶茶店的全过程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二步,通过叙事的方法,找到更多的变量(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比如,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想,付房租之前至少你得有一个店的品牌,这个品牌可能是自己设计的,也可能是加盟的。
假设你是加盟的,还得找一个奶茶加盟品牌,所以在付房租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叫加盟费。
假设加盟完了,付了房租是不是还得要装修;
付房租装修之前,你再找到房子时,上一家租客转手给你,可能需要转手费。
房租装修全部搞完,下一步就要开工了,要请员工,你会发现你员工要把一杯奶茶做出来,还要买设备;
买了设备,有了员工,付了水电,接下来还有日常运营,因为奶茶是个消耗品,所以还可能需要用到原料。
然后奶茶店要销售,除了有客单价,还有日销量这个变量。

通过讲故事这样的推演过程,你就可以逐渐找到更多的变量。

第三步,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对他们进行计算。
这些变量里面还有一些倍数关系,比如员工可能不止一个,设备可能不止一台。
你看所有这些都是加减乘除这么简单的东西。
而当你把这些加减乘除全部用上,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构建一个数学模型了。

上面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
比如这里面提到成本效益二分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量化评估方法,世间万物都可以用成本效益二分法去套用的。
还有一个类似的思考方法——投入产出二分法,也叫投入产出比,简称 ROI ,这也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分析框架,具体我们在商业思维课会讲到。

总而言之,建立一个估算模型过程,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学会工程分解结构和量化之后,我们首先要建立一种心理上的认知——不可怕。
建数学模型和对一件事情进行分解,这个事情不可怕,不需要是理科生,不需要学高等数学,就可以去做数学模型。

每一个只要读过中学的同学,都有能力对世间万物进行简单的数学建模。
你只需要遵循下面的三个步骤。
1.先找到最容易想到变量。
2.通过叙事画图,找到更多的变量(写下来、画出来、说出来)。
3.通过简单的四则运算,把它们串联起来。

在这里我们已经讲了两个工程学的思维,就是分解和量化。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OKR。
★OKR(量化-分解工具)
这个工具在现在头部科技公司用得非常多,它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工具。
OKR英文叫做 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就是“目标和关键结果管理”。
它就是把工程分解结构里面的量化和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经典案例。
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来管理公司,也可以用来管理我们的生活。

OKR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其实都可以分解成三个东西(如上图)。
1.大目标(objective)简称为O。
2.关键结果(key results)简称为KR。
3.行动(action)。

一个大目标通常可以分解成几个关键结果,一个关键结果,又可以分解成几个重要的行动,一层层分解下来。
大家看到这个过程中,从上而下就是不断地在分解,越分解越具体。
而从左到右,就是不断地做量化。量化目标是为了让它变得可跟踪、可追溯。

下面是两个OKR的举例
例一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KR1每天运动
Action1每周至少跑步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Action2每周至少次室内健身每次至少15分钟
KR2每天按时睡觉
Action1零点远离手机
Action2睡前15分钟放空
KR3新知识输入
Action1每两周读一本书
Action2每天读深度文章

例二 登珠穆朗玛峰

来自《绩效使能:超越OKR》
假设我们要登珠穆朗玛峰。这个过程看起来虽然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刚才已经学过的 OKR 思想来分解整个大目标。
第一步,把登珠峰分成四个阶段。大目标就是这个O——我们要登珠峰。
第一个关键结果是3天内从大本营登上一号营地,
第二个关键结果是2天内登上二号营地,
第三个关键结果是3天内再登上三号营地,
第四个关键结果是1天内再从三号营地开始登顶。

在这个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量化。
比如3天内要实现第一步,2天内实现第二步,这就叫量化。分解和量化在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

再继续分解,如果要在三天之内从大本营登上一号营地,还要采取两个行动。
·第一个行动:花 2 个晚上做体能的准备运动。
·第二个行动:花 10个小时从大本营一路往上攀登,登上一号营地。
这就是把它分解成具体行动,而且每一个行动仍然有量化的目标,2个晚上、10个小时,这些就是量化。

量化的价值与局限
任何一个复杂的大项目,实际上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无限分解。
比如减肥计划、学习目标,或者升职加薪,想应聘某些大公司等等。

坦率的说,如果你真的可以在面对人生任何重大的事情时,都能坚持用这种大目标拆分到小行动,一环扣一环的分解方式去做计划,那么你真的会比95%以上的人行动力都更强。
这是学会基本工程学思想给大家提供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听完这节课人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仍然有可能无法做出任何的改变,因为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多。
【恶性循环】你正在被困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系统里面(属于系统论那节课的讨论范畴)
【观念植入】你的脑子里面装了一些被其他人植入的,但自己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的观念(比如这届年轻人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
这类观念通常是连自己都没有深入反思过,就已经接受了它的设定。
这涉及到认知心理学里面的认知隐喻模型。在认知心理学那节课,我们也会讲到。

还是那句话,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其实都无法完全解释我们的全部问题,这就是掌握跨学科知识的价值。

列清单

工程分解结构——知和行
这张图的最后两个环节是To do 列表和做时间表。我认为这是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必备的两个技能。
这两个技能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工程学里面的列清单(check list)思维。

列清单的好处
列清单是一个看起来极其简单,但是实际上非常有用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高手都是清单控,比如富兰克林、爱迪生、巴菲特、 Tim cook(库克:现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 等。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笔记使人精确——培根(Francis Bacon)
而列清单就是一个使你变得非常精确的有用的工具,它的好处有很多:
1.呈现优先级
有时候,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其实你不知道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在选择中会浪费很多时间。
如果把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以轻重缓急排列,就可以一目了然。

2.让人专注
有时我们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时间不够,没办法完成任务。
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拿出来一起想,什么都做不好。
这就是上面说过的激光聚焦原理。如果提前列好清单,提前预计每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把时间切割成块状,就更有可能在做每件事情时更加专注。

3.利于推敲
我们在列清单时会本能去想要列的内容、分类、优先级。这些过程中,我们可以对着书面材料进行推敲,而这种推敲价值非常大,
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找到那些忽略的细节和逻辑不严谨的地方。

4.节省脑资源
列清单,实际上是一种对大脑资源的外包。
如果大脑还用来记任务列表,其实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因为大脑擅长记住画面或者有关联的线索,而清单通常就是一些关联性比较差的东西列在一起。
对这种东西,大脑的记忆能力是很差,通常只能死记硬背,而死记硬背是最消耗脑资源的。
所以,我们用一张纸,或者用一个电子表格,把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东西外包掉,其实是最有性价比的。
列清单的应用
建筑业
有一个清单运用的非常多的工程行业,就是建筑业。
盖房子要考虑的东西非常多,比如地质条件、土壤成分、结构、强度、材料等很多因素。
你想想这么多的条件,你盖完房子,这个房子还能不倒,那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要盖上百层的摩天大楼。

问题这么复杂,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不管是中国,还是美欧发达国家,他们的摩天大楼很少盖了之后会倒掉,成功率非常高?
这就是因为实际上建筑行业靠的就是严格的清单管理。
他们有非常详细的、针对不同情况的检查清单。可以理解,建筑行业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清单驱动的行业。

除了建筑行业,还有航空业、医疗业、金融业等很多行业都非常流行清单,甚至有些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实际上清单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投资业

这是巴菲特检查清单的第一页。
巴菲特每投一个投资标的时,都会非常耐心地把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勾一遍,比如
Is business understandable ?这个生意是不是可理解的? Yes or no
Do you know how that how money is made ?这个钱是怎么挣的?Yes or no

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而且巴菲特已经在这个行业有五六十年的投资经验。
按理说,他应该可以把每个问题都倒背如流了,可是为什么他还要如此依赖这些简单而又原始的自我检查方法?
我想,这里面还是透露了一些大智慧——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坚持做一些看起来简单愚笨,但实际上绝对实用的小习惯,如果坚持一辈子,真的可以产生难以想象的复利效应。
我想,在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清单的习惯,应该属于这种类型。

列清单的工具
这里我也顺便给大家一两个日常使用中,我用的比较好的清单管理工具。
动态清单
工具一 飞书文档的To do待办看板的文档模板(如下图),我觉得是目前我在电脑端上使用的比较友好的工具。
它是网页端,所以不管是 Windows 还是 MAC 都能用。

工具二 sorted3(苹果APP)

以上两个工具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它们把To do 列表和时间表这两个东西融到了一块。
To do 列表是以任务为核心展开的,而时间表是以每天的时间展开的列表,可以理解为它们是一个事情的两个维度。
所以一个好的工作计划,它必须能够同时呈现任务列表和时间列表。

静态清单
我们再跳高一层,刚才看到的To do列表,实际上它是个动态清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变化。
但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是不需要每天去更改的,比如上面巴菲特的投资清单,这种类型的清单叫做静态清单。
比如工作流程、旅行、投资、买房、买车、申请学校等等,这些事情都可以建立静态清单。

以旅行为例,因为它是一个很低频,但是很繁琐的事情。所以在收拾行李时,经常你会发现有很多相互没有关联的东西会放在一块。
此时如果有一个旅行出行清单,就非常有用。这是我自己日常使用的一个旅行出行清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

取舍

上面我们讲到第三个思维习惯——清单,在列清单时,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取舍。
取舍,就是列清单之后的排序、优先级。

排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学思想
你的时间有限,你总得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这就好像辩证法经常说到一个东西——我们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分清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这个说法它本质就是在甄选和取舍。

不可能三角

取舍,这个词很有意思。对于大多数来讲,它难的地方肯定不在于取,而在于舍。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东西——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

什么是不可能三角?
在做任何项目的过程中,你不可能把它同时做得非常的好,又做得非常的快,而且实现得非常的便宜。
通常来说,这三样东西你只能选两样。
比如你选好和快,那么就不可能便宜;你想要很便宜、很快,就不可能非常好。

工程师与艺术家
所以,对于不可能三角的取舍习惯,也能够很好的看出工程思维的一个特点。
比如通常工程思维比较强的人,会选择又快又便宜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案通常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规模化。

不可能三角

有艺术家情结的人就完全相反。
我发现艺术家们通常会更加本能选择做足够好的事情,而宁可牺牲掉快,或者要不断返工,中途加很多的成本。
毕竟艺术的原动力是表达,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

艺术大多数都有完美主义的情结,而工程学研究的东西是实现,如何做出来。
所以,工程师通常都是反完美主义的,这是工程思维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这点上,我觉得今天汽车行业里面特斯拉,它选择自动驾驶的技术路径,它的方法就很说明问题。
伊隆·马斯克,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程师,所以在选择特斯拉做自动驾驶方案时,他选择了又快又便宜的机器视觉这条路径,而不是选择采用激光雷达和车联网这条更加昂贵的路径。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激光雷达和车联网的安全性显然更高,但是特斯拉决定在机器视觉上一条路走到黑,这也让很多传统汽车行业的人非常费解。

其实马斯克就是要把规模和迭代做到极致。在工程师的眼中,当你把快和便宜做到极致,是有可能产生奇迹的。
你看从这个角度来说,工程师思维就是有点反本能。
为什么工程师思维是反本能的呢?
我们未来可以从人类学和脑科学这两个学科的一些知识,得到更多的启发,后面课程再展开。

总结

说了工程学的五种思考方式,它肯定也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这里面画了一个太极图,阴阳交融是这个世界一个非常本质的特征——任何一个真理,它的对面可能也是一个真理。

比如工程学,我们刚才讲到很多词,比如分解、量化、搬砖,这三个思维习惯的对立面是什么呢?
是融合、混沌、突变,这三点也是世界的真理。

原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7335

个人感想:这堂课我吸收的不多。内个关键词分别为:拆分、排序、行动,和一个印象深刻的不可能三角。其实在这之前应该是评估,如果这个工程做成的概率有多大,超过50%就真干;如文中说的火箭例子也只是演讲效果罢了。讲的似乎是个人只要用工程学就能造出火箭一样,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理性的。课后补充一节生物学。多了解一下多巴胺与内啡肽。

【全文完】
看完的女侠/壮士,送今日毒鸡汤一碗:我想早恋,但是已经晚了…

您还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 1 Responses to “工程学-学所长林超工程模型心得整理笔记(四)”
    • 刘工

      多巴胺并不产生愉悦感,而是产生欲望。所以文中的用意不太精准。高晓松说的: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这个欲望,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答案出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73302/answer/153400858
      2.【一定的量的运动可以同时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多巴胺是在事情进行时产生的,而内啡肽是在事情结束后产生的。

      回复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