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所长林帅学多元思维模型系列前言的前言(一)

文章目录

前言的前言

我个人比较佩服的一个人是前老板(接近花甲之年),学历小学毕业,企业却很成功。

但真的是无景的白手起家的那种,靠的也不是运气、关系。而不自己对人性的把握,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果换个行业,我想他也一样成功!他有个好习惯就是在确定执行一件事儿前,反复推演、讨论。甚至叫不同的人到茶室去喝茶聊天(虽然我当时很不喜欢)讨论。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当众人都反对时,他又能站在人性或趋势的高度力排众议。他对我说过教导过这样的话:你做你以为对的事,往往不一定正确,一生当中,当你做出完成确认的事超过一半,就已经很厉害了! 他这种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能让人更加客观和清醒。

这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智慧,最近受同事影响在读查理芒格,也说了多玩思维模型。但没有给出具体策略,就网上找答案。遇到了所长林超课程,在学之前,先了解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你要学的,这比直接学更为重要,且看:

林超课程前言

最近一个 B 站合作的一门课程、叫做给年轻人的跨学科工具箱,它囊括了
热力学、函数、工程学、复杂性科学、系统论、
信息论、会计学、概率论、金融学、生物学、
投资学、社会学、管理学、物理学、脑科学、
认知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营销学、哲学

这22 个学科里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选取过程非常主观,学科跨越天圆地宽,所以我对这门课程非常喜欢,课程就在视频下端。

我过去很多年的感受,跟陈平教授和查理芒格的观点一样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能跳出文理商的学科限制,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能让人更加客观和清醒。

个人感想:不但找到了多元模型中重要的多元,还有人把重要思维给提炼总结出来,并且他自己就在实践。而我就是去学习,把之前、现在或将来遇到的事放到这样的框架里去分析,去检验,去优化。少走弯路这话我信!

为什么需要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要深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分析框架。

多元思维模型分析框架

我们身处的世界。按照抽象维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抽象世界和具象世界,这两个世界的运作都会受到熵增定律,这支时间之箭的约束,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间万物都会变得越来越无序。

抽象世界

而根据抵御时间侵蚀的能力,会把抽象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上层是智慧世界,中层是知识世界,下层是概念世界。
智慧世界里的东西最抽象,受时间之箭的影响也最小。这里面有科学界的基石,比如香农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 E = MC 平方,玻尔兹曼熵公式;
也有哲学界的底座,比如辩证法、佛法、逻辑学;
还有数千年的文明共识,比如中华民族、真善美、汉字、拉丁语等。

总而言之,智慧世界里沉淀的都是能够经历上千年时间考验而不衰败的东西。

与之对应的是知识世界,他的抽象度比不上社会世界,生命长度也短了一些。
这个世界就包含了各种学科的知识,既有热力学、函数、信息论、工程学、脑科学、系统论,这些较偏理科的学科,也有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美学这类偏人文的学科。

通常来说,

越偏技术的学科越经得起时间考验,它们更加抽象,所处位置也越靠上;
越偏应用的学科越经常会更新迭代,它们更加具象,所处位置也越靠下。

在知识世界之下还有一层是概念世界,它是抽象世界和具象世界接壤的地方。
这里有各种社会流行的新兴概念,既有O2O、 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这类商业概念,也有割韭菜、打工人、内卷、消费主义之类的社会概念。

这个世界里面,有少数概念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沉淀变成长期共识。但是,大多数的概念就是来得快,去得更快。

以上就是抽象世界的三大层次。

具象世界

再说具象世界,具象世界是我们能够眼见为实的世界,也可称为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同时运行的三套规则分别是信息社会规则、工业社会规则和农业社会规则
从抽象度和秩序度来看,信息社会最高、工业社会次之、农业社会最低。

如果要在这个世界里划出一条描述秩序分布的曲线,就会发现曲线的弯曲程度极其大,
这个弯曲度大的意思就是,虽然身处同一个时代,但是不同领域间的秩序程度可能有天壤之别,正如KK在《必然》那本书里面写到的那样,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些领域落后的像黑白电影,而另一些领域则先进得像科幻大片,这条弯弯曲曲的秩序局限,就代表了当今世界极大的不均衡。
了解这种不均衡其实也可以解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少年轻人都觉得国家前途光明自己却前途迷惘。

为什么不均衡

首先,需要更深入一层,了解这种不均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它是一次次的新技术冲击造成的。

新技术又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是从抽象世界里孕育出来,抽象世界里每一个基础学科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会夯实新技术诞生的某个基础,而当某项技术底下的所有基础都成熟的时候,新技术就会瓜熟落地,从抽象世界掉落到具象世界,形成对现有世界秩序的一次次冲击,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兴产业。

从以前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到以后的基因工程、太空科技都是如此,每个新产业的崛起,都会引发秩序曲线的大变形,形成一个新秩序的高地。
而在秩序高低的衬托下,那些没有直接受到技术冲击的产业,就像显得相对落后,因此,他们也会被称为传统产业。不过,我更喜欢把他们叫做成熟产业。

新兴产业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开始和成熟产业接壤。
这个时候,两个产业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秩序流动的势能。
比如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例子,这和 100 多年前各大行业都在发生的电气化转型,其实如出一辙。

假设没有新技术的冲击,高地的秩序就会逐渐流向低地,最终秩序曲线会被重新拉平,形成一个新的均衡,这种流动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几十年。
但是这个假设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新技术的冲击会不断发生,这就意味着均衡永远不会出现。不过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秩序凝固点

每一个社会,还存在秩序凝固点。
意思就是不管科技再怎么发展,社会再怎么进步,这个区域的运行秩序总是原地踏步,就好像这里的秩序被凝固了一样,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韩国的财阀垄断,美国的种族歧视,还有中国的房价问题,这些领域都是每个社会 bug 一样的存在。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试着解答上面的问题了。

不平衡的根源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觉得国家前途光明,自己却前途迷茫,根源就在于不均衡——分配不均衡、秩序不均衡、感受不均衡。
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真实体验可能就是这样,脑袋活在信息社会,上半身活在工业社会里,下半身活在农业社会.(何其的形象具体啊~)

脑袋活在信息社会的意思就是,今天我们见识广、信息多,所以各种新兴产业和社会前沿了如指掌。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能源革命、人工智能、 5G 通讯、航空航天,但今天的中国仿佛无数激动人心的事情正在发生,新兴产业日新月异。

上半身活在工业社会里的意思就是,多数人看完了国家的进步,回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却发现还是处在成熟产业的旧秩序里面,既没有科技前沿的日新月异,也没有人才至上的良好氛围,更没有激动人心的薪酬体系,这个时候,落差马上就出来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惨的,因为我们的下半身还困在农业社会。当我们离开工作环境回到生活环境中,碰上结婚、生子、房价、丈母娘,这些人生大事的时候,愕然地发现,他们还停留在农业时代的游戏规则里,这个区域的秩序仿佛就被凝固了一样。

这么一来,严重的割裂感就随之而产生了,经济发展了文化没跟上,房价发展了工资没跟上,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没跟上。
这就是今天全球的具象世界普遍存在的割裂,而中国之所以感受更加明显,恰恰是因为我们原来基础太差了,而发展速度又太快,所以整条秩序曲线的弯曲程度就更大了。

自处之道

面对割裂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面对割裂的世界
上面这张图给了我们几点启发。

也许,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在抽象世界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

抽象世界的风险

然而抽象世界里也是充满了陷阱,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似是而非、真假难辨。
这也让很多人非常容易成为韭菜。比如知识付费行业,就是抽象世界里面割韭菜的重灾区。

知识付费的坑

我们80后这一代人其实是当年知识付费行业最大的付费人群。
那个时候,我们花了很多钱买各种课程,最后看完的不到 1/ 10。

这很多课程明明是一两节课就能讲完了,非得要搞成 30 节课,这就跟当年畅销书是一个套路,3页纸能讲明白的东西,非得写成 300 页。

今天90 后 00 后用户对类知识付费的免疫力相当的强。我想这很明显就是时代的进步。

知识付费这个行业是 2016 年兴起的,刚好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最动荡的世界。当时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家都感觉到恐惧和焦虑,生怕被时代抛弃。这种心理导致上面说的概念世界的蓬勃发展,一时间互联网思维、认知升级、超级用户这类新词汇铺天盖地。

而这些概念的营销套路就是三段论。

1.世界变化很快 2. 一种新思维出现了 3.不掌握新思维,你就会被时代抛弃

这里面的一段是对的,世界的确变化很快,但是第二段和第三段都错了。
因为很多所谓的新概念,其实不过就是知识树末端的枝叶,它们既不稳定,也不深刻,唯一的特点就是唬人。

追根溯源

把刚才分析框架里的知识世界和概念世界合起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就像一棵树,基础学科更接近根部,应用学科更接近枝干,而流行概念就是最外围的那些树叶。

正是因为世界变化很快,整天刮台风,我们反而应该多研究根部,而不是追逐树叶。
因为树叶最容易被台风刮跑,所以不管是过去的互联网思维、认知升级,还是今天的消费主义和内卷,这些词汇的保质期,其实都是按年计算的,但是作为概念源头的脑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函数、语言学、人类学……这类基础学科却永不过时。

这个道理我花了很多年才搞明白。
年轻的时候,我是重度知识焦虑者,经常追逐各种新概念,后来才发现,如果把世界观建立的低秩序度的概念世界里,时间之箭带来的动荡,会让我们一直焦虑不安。

只有把世界观建立在秩序度更高的知识世界,甚至智慧世界里,我们才可以真正找到安宁。
不过后来我发现理解到这一层,也还是不够,因为抽象世界能带给我们的,除了稳定和安宁,其实还有降维打击具象世界的能力。

降维打击

人类的抽象能力如果能够持续积累,到了某一天,就可能量变到质变,产生一种高维能力,看待世界会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的通透感。(希望自己也TMD有这么一天,哈,哈)
这也侧面回答了我做这门跨学科工具箱的原因,我们要一次性讲超过 20 个学科的知识,是因为只有跨的学科足够的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量变到质变的魅力。

比如你想写好文章或者做出好内容,会发现除了文字基本功,其实逻辑学、心理学、修辞学、历史学、传播学,甚至设计学、工程学、系统论、国学和古诗词修养都会对你有用帮助。

被毒打的感悟

作为一个 40 岁的中年大叔,我在 35 岁以前,并没有意识到,我其实既无法驾驭自己,也无法看懂世界。
这也导致了我经常被各种社会潮流牵着走,时而兴奋,时而焦虑,时而志得意满,时而患得患失,最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被现实毒打得体无完肤。

这么多年的毒打,让我们明白了几个重要的道理。

我大概是在 32 岁之后,才开始系统地研究各种基础学科里的重要知识点,就像查理芒格说过那样的,我发现我们并不需要成为所有学科的专家,很多学科只要挑出几个最重要的模型,全部学起来,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但是对于人生的帮助却是巨大的。

不过我当年真是醒悟得太晚,又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知识的筛选上,我发现,这么多的学科,光是判断哪些知识值得研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生命。我走了很多弯路,一转眼才发现人生已经过半场,所以做这门课程,也是希望能给大家省点时间,让大家不用把我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毕竟我当年自学的时候,太渴望能找到一个类似的跨学科知识点导读了。遗憾的是,我很难在任何一个高校找到类似的跨学科通识课。

为什么高校缺乏跨学科知识?

很长时间,我都没想明白为什么,后来才发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可以开拓人类认知、发表各种 paper 的学者,所以它必须学科分明,越学越专。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这么浅显,需要补充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生活问题,没有一个是靠发 paper 能解决的,比如读不读研、考不考公、如何创业、如何避免被割韭菜等,这些都是异常复杂、因人而异的问题。

人生的终极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跟人生的终极问题对比,可能还是小儿科。
这个终极问题就是如何抵抗时间之箭的侵蚀。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随着时间推移,都会本能地走向混乱和无序。

而在真实世界中,我们会身不由己地被各种系统裹挟,随着时间之箭沉沦。

系统论的知识告诉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把我们拉回平庸的调节回路
在金融学里面,这个也叫均值回归

所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具象世界里面,想要保持我们内心的平静,人格的独立,不要被带节奏,最好的方式就是跟更永恒、更稳定的抽象世界建立联系,这样的联系我们建立的越多,抵御时间之箭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也是掌握跨学科知识迷人的地方。

实际上,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的确是让自己免受时间侵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以我为例,因为我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么多年以来,尽管经历多次创业失败,承受巨大的生存考验,但是我除了头发越变越少,心态和身体却一直都还比较健康。最后发现只要不下牌桌,机会总是会降临,所以对我而言,跟一帆风顺相比,保持好奇心对我的人生更加重要。

你的选择是什么?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不断增长的见识,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不公,是否还需要保留赤子的初心?
如果不断积累的挫折,让我们厌恶了世界的无情,那是否还需要存有热情和希望?
如果不断遭受的毒打,让我们顿悟了世界的剥削,那是否还需要坚持独立和自强?

明明走出墙外的一步就是地狱,艾伦,你为什么还想要出去呢?——《进击的巨人》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问。不过无论如何,正如 伯特兰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在《幸福之路》里面写道,世界肯定不止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面,想要真正了解它,我们不要只有一副图画,而要拥有整个画廊,而这门课,就是希望为你打开通往画廊那道大门的工具箱。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翻译: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结尾

好了,这这期恰饭视频也接近尾声了,跨学科工具箱的入口就在视频的下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坦率来说,做课程真的是比日常更新工作量大很多,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怪不得知识区没有几个做课程。
不过这门课程我是发自内心想把它做出来。 30 岁以前,我浪费了太多时间,读肤浅的畅销书和博眼球的文章,一直没有下决心攻克那些更加偏底层的知识点,这也让我走了很多弯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都很后悔。
所以,今天哪怕这门课程能帮到一小部分人少走点弯路,我也觉得这波不亏了。

生活不易,我们一起加油吧!

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6902

【全文完】
看完的女侠/壮士,送今日毒鸡汤一碗:心甘情愿四个字,真是卑微又勇敢。

您还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 1 Responses to “跟着所长林帅学多元思维模型系列前言的前言(一)”
    • 刘工

      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不妨花些时间来投资自己。否则哪有资格教育子女。从这一点儿出发,也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希望多年后的自己再回头看这些的时候,自己有看待世界会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的通透感。

      回复私信